大學生選擇做“快遞小哥”一事被媒體披露后,一時間引發(fā)了不同方面的熱議,認同者有之,譏諷者有之,困惑者有之。他們各執(zhí)一詞,各抒己見,有的基于生活閱歷,有的囿于固有偏見,還有的在于認知缺失。
z_g~ ;1#H62Z* 熱議大學生做“快遞小哥”,從表面上看,似乎是人們在關注大學生的就業(yè)選擇,但其背后卻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,那就是各利益相關方對高等教育的期待,這也決定著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。具體而言,大學生的擇業(yè)觀念需要轉變,社會和家庭的期待需要包容,高等教育的供給需要改革。
~"dA~[r
L D>|H 2 首先,大學生應該擁有正確的擇業(yè)觀。 UT>s5C m%rd0=}57 在一段時間里,“眼高手低”“低不成高不就”的就業(yè)觀,讓一些大學生經歷過“選擇”與“被選擇”、應聘與被拒絕的糾結和痛苦。他們當中有的不愿從基層做起,有的逃避艱苦環(huán)境,有的沒有生活目標,還有的宅在家里成了“啃老”一族,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現(xiàn)成為社會的一種詬病。
5&xB6|k )js)2L~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,一些多年來在家庭、學!叭︷B(yǎng)”下長大的大學生缺乏艱苦的磨礪,缺少面對困難、艱苦環(huán)境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儲備。事實上,知識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,最為可怕的是精神萎靡、目標缺失。值得肯定和欣慰的是,“快遞小哥”的行動,展示出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正能量,可以相信,有過這種經歷的大學生,他們日后的發(fā)展通道更加廣泛,閱歷更加豐富。
-VZ-<\uH L%">iQOG# 其次,社會應該尊重大學生對職業(yè)的選擇。 -HQQw$ %el"BSB 最關注大學生就業(yè)的群體莫過于學生家長,“望子成龍”“望女成鳳”依然是很多父母對高等教育最大的期待。有些家長擔心子女送快遞吃苦受罪,換個
角度想,孩子愿意從基礎工作做起,是不是反倒要表揚和鼓勵?常言道:“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!比绻藭r能做“接地氣”的工作,將來才有可能頂天立地。
%mL-$* h"lX4 社會方面也應該為做“快遞小哥”的大學生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和輿論環(huán)境。在就業(yè)導向上,一些用人部門出于面子的“學歷高消費”現(xiàn)象,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]I-Z]m" !P ~_Dl2d 隨著社會發(fā)展,一般比較高水平的崗位不應也不可能拒絕大學生,但是高學歷的大學生在一些低端崗位、普通職業(yè)工作,也逐漸成為一種常態(tài),因此不必大驚小怪。正所謂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”,在任何崗位上都是服務人民、奉獻社會,都有可能建功立業(yè)。
V=)_yIS 3WN`y8l 第三,高校應該為大學生多元發(fā)展提供支持。 z25lZI" X` QFfK0X8cC 亞里士多德曾言:人生最終的價值在覺醒和思考的能力,而不只在于生存。反思我們的教育,
標準化式的大而統(tǒng)一要求下的培養(yǎng),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去“塑造”所謂的人才,結果導致學生的“營養(yǎng)不良”或者是“吸收不良”,潛質與特長被埋沒,興趣與愛好被限制,一些高校所關注的是當下為了就業(yè)的技能教育,而忽視的是為了人生的素養(yǎng)教育。很多教育是在“教書”而不是“育人”!澳恐袩o人”的教育還大有市場,“以生為本”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。
k $M]3}$U )@N2 實際上,大學生與培養(yǎng)目標崗位不一致,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。因為,對一些大學生而言,大學學習并沒有與興趣相關,很多人是“被”專業(yè)進來,也有的是他們進入大學后才發(fā)現(xiàn)所學的專業(yè)與自己的興趣不對應或不適合自己。大學生在大學學習,也是一種人生的經歷,既是學習,有功利性的追求,也是生活,非功利性的享受。
r$5i Wu |lXc0"H[o 對學校而言,應該滿足求學者的需求,應該關注學生潛在能力的培養(yǎng),而不是功利性地以畢業(yè)是否為高端崗位來評價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、來評判畢業(yè)生的能力。很多領袖人物、商界精英不都有過“小人物”的經歷嗎?
f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