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風-41導彈到底有多牛?春節(jié)期間,祖國大地一片祥和,但外媒炒作中國武器發(fā)展的新聞卻層出不窮。連日來,“中國試射東風-5C洲際導彈”“中國在黑龍江部署最新型東風-41洲際導彈”的新聞不斷吸引人們眼球。細心的讀者或許早已發(fā)現(xiàn),即便是涉及老式洲際導彈的改進型號東風-5C的報道,外媒也將其引導到東風-41上,稱“這次試驗是為測試將部署在東風-41上的新型核彈頭投送裝置”。 據有關方面推測,東風-41采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為動力,最大射程可達約1.4萬公里,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。它采用多目標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技術,可以實現(xiàn)運載火箭及分彈頭自適應變軌,可攜帶6—10枚分導式核彈頭,將嚴重動搖反導系統(tǒng)的可靠性。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(zhàn)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:“如果真如外媒推測所說,東風-41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.4萬公里,那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射程,基本已經可以覆蓋全球大部分地區(qū),在世界上應該處于領先水平! 目前,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的SS-18,北約代號“撒旦”,射程可達1.6萬公里,而美國的民兵-3射程可以達到約1.3萬公里。公開資料顯示,我國目前已經列裝的、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是東風-5B,射程約1.3萬公里。 “東風-5B是井基、液體彈道導彈,SS-18也是井基、液體彈道導彈,它們的體積重量比較大。而東風-41是固體機動式的,在體積重量上要受到限制,要達到這樣的射程,對技術要求更高。”王群說。 記者了解到,射程越遠不僅意味著威懾力更大,也意味著更具靈活性,在部署地點上更加不受限制。如果射程比較近,又要覆蓋對方全境的話,必須盡可能靠前部署,部署地域或機動范圍都要受到很大限制,對方容易猜測出導彈部署地點或機動范圍。同時,東風-41是公路機動式的,在部署上更具有靈活性,更加讓對手捉摸不透,擁有較強的二次核打擊能力。 分析稱,東風-41采用多目標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技術。實際上,這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。 分導式多彈頭是在有制導裝置的母艙內裝多個彈頭,由母艙按預定程序逐個釋放,使其分別導向各自目標的彈頭。分導式多彈頭能攻擊相隔一定距離的數個目標,也能集中攻擊一個目標,從而提高了導彈的突防能力、打擊/毀傷效能。 王群介紹,“一般來說,即使目前最先進的反導系統(tǒng),攔截一枚導彈大致也需要2—3枚攔截彈。對于集束式多彈頭來說,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的攔截彈,就基本可以達到一定的防御效果。而對于分導式多彈頭來說,首先不知道從哪里和什么時候釋放彈頭,其次不容易判斷出每個彈頭的彈道和攻擊目標,因此即使你有與彈頭數量匹配的攔截彈,也難以攔截它。同時,分導式多彈頭在探測上也更為困難,再加上可能釋放假彈頭作為誘餌,對反導系統(tǒng)的攔截概率會造成極大影響。” 他指出,“實際上,目前美國的反導系統(tǒng)對付單彈頭的彈道導彈,能力都不是那么強,基本只是在對付導彈技術不很高、射程較近、數量較少的國家才有一定的把握。正因為如此,俄羅斯才敢說‘對我們的洲際彈道導彈來說,美國的反導系統(tǒng)就是廢銅爛鐵’! 有關方面推測,東風-41還可以實現(xiàn)分彈頭自適應變軌,這對反導系統(tǒng)威脅更大。 對此,王群認為,這實際上已經基本是全導式分彈頭技術,即母艙和子彈頭均裝有制導和推進系統(tǒng)。母艙具有分導能力,子彈頭可變軌機動飛行,去攻擊同一目標或不同目標。而分導式多彈頭的每個彈頭是沒有制導系統(tǒng)的,不能變軌機動攻擊目標。 “當然,這些技術目前都沒有得到證實。對于中國武器的發(fā)展水平,國內外媒體均喜歡夸大其辭。國外通過夸大渲染‘中國威脅論’,而國內更多是一種美好的愿望,或者為了吸引眼球。”王群指出,“體現(xiàn)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水平的不單是射程和分導能力,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參數,比如精度和可靠性等。我國導彈技術與美俄比還有一定差距,尤其在精度、可靠性、彈頭威力等性能上,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