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文帝
曹丕(187~226),字子桓,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學家,魏朝的開國皇帝。公元220~226年在位,廟號高祖(《資治通鑒》作世祖),謚為文皇帝(魏文帝),葬于首陽陵。沛國譙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
}woo%N P !/3B3cG 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。由于文學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、其弟曹植并稱為“三曹”。
KFvQ HOE_S!N 漢中平四年(187年)冬,曹丕生于譙。少有逸才,廣泛閱讀古今經傳、諸子百家之書。年僅八歲,即能為文。多技藝,善騎射、好擊劍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為五官中郎將、副丞相。
!H irhDN 3MY(<TGX 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曹丕運用各種計謀,在司馬懿、吳質等大臣幫助下,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(zhàn)勝了弟弟曹植,被立為王世子。延康元年(220年),魏武帝曹操去世,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、丞相、冀州牧,他積極調節(jié)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,果斷采納陳群的意見,確立九品中正制,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,取得了他們的支持,為稱帝奠定基礎。當年十月,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,登基為大魏皇帝。定國號為大魏,改元黃初,改雒陽為“洛陽”,定都于此。曹丕堅持大權獨攬,設立中書省,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,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,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。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,限制了宦官的權力;定令婦人不得預政,群臣不得奏事太后,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。提倡節(jié)儉、薄葬,預作《終制》。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,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,但也導致魏國的統(tǒng)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。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,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,幾次率百萬大軍南下伐吳均無功而返,但曹丕在位期間開拓疆域,征服北方鮮卑、高句麗等部落,擊退東吳入侵,使得魏朝疆域遠達蒙古高原,這是曹丕軍事上的重要建樹。曹丕愛好文學,并有相當高的成就。其《燕歌行》是中國現存較早的文人七言詩;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;所著《典論·
論文》,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[ 此帖被小欣在2010-05-31 20:35重新編輯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