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高研院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
科研人員受近紅外光熱治療的啟發(fā),利用硫化銅納米粒子作為光熱轉換材料,用近紅外光(NIR)照射在合成溶液中產生光熱效應,以打開DNA分子的二級結構,促使其在自然冷卻下形成正確的折紙結構。
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王麗華帶領團隊在光控DNA微納制造方面取得進展,相關研究成果以Remote Photothermal Control of DNA Origami Assembly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為題,發(fā)表在Nano Letters上。 DNA折紙(DNA origami)結構是由一條數千堿基長的噬菌體DNA在上百條短單鏈DNA輔助下折疊形成的納米結構,具有可程序化定制的形貌以及近原子級的結構精度,近年來在仿生納米機器人、生物智能診療等領域展現(xiàn)出應用潛力。因此,在生理環(huán)境下原位合成DNA折紙結構成為迫切需求。然而,DNA折紙合成需要打開DNA分子預先形成的錯誤結構,才能保證正確的DNA折疊過程。傳統(tǒng)DNA折紙合成技術往往依賴全局的、接觸式的加熱-退火的方式來完成這一過程,難以實現(xiàn)遠程可控的生理環(huán)境原位合成。 科研人員受近紅外光熱治療的啟發(fā),利用硫化銅納米粒子作為光熱轉換材料,用近紅外光(NIR)照射在合成溶液中產生光熱效應,以打開DNA分子的二級結構,促使其在自然冷卻下形成正確的折紙結構(圖1)。該方法的優(yōu)勢在于DNA折紙合成速度快,僅需8分鐘即可達到大于80%的產率,而傳統(tǒng)的合成方法需要數小時。此外,該方法可在活細胞培養(yǎng)環(huán)境中實現(xiàn)具有時空可控性的DNA折紙原位合成(圖2) 圖1.紅外光熱效應遠程、時空控制的DNA Origami的合成。(a)合成的示意圖。(b)CuS NPs的透射電鏡圖。(c)硫化銅的紫外-可見光-紅外吸收曲線。(d)各種合成產物的原子力顯微鏡圖。 圖2.細胞環(huán)境中DNA折紙的遠程、可控的原位合成。 由于近紅外光熱系統(tǒng)具有深層組織穿透能力,并已廣泛應用于生物系統(tǒng),因此該工作有望實現(xiàn)光控的DNA納米裝置活體內原位組裝與重構,使其在體內的時空分布和功能得到響應性調控,具有應用于生物計算和活體智能診療的前景。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。 論文鏈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nanolett.1c01821 |
1.行業(yè)新聞、市場分析。 2.新品新技術(最新研發(fā)出來的產品技術介紹,包括產品性能參數、作用、應用領域及圖片); 3.解決方案/專業(yè)論文(針對問題及需求,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執(zhí)行方案); 4.技術文章、白皮書,光學軟件運用技術(光電行業(yè)內技術文檔);
如果想要將你的內容出現(xiàn)在這里,歡迎聯(lián)系我們,投稿郵箱:service@opticsky.cn